发布时间:2025-10-17 11:29:39    次浏览
不识一字,大彻大悟。讲病化世,普度群伦。气禀性气禀性简称为禀性。禀性的外在表现为动肝火,发脾气。在发作的时候,往往失去理智,失去常态,暴躁如雷,面红耳赤,相持不下,甚至大打出手。诸如愤怒、恨怨、生气、发火埋怨、嫉妒、傲慢、烦闷、虚伪、报复、忧郁等等,不仅使自己内心失去平衡,造成苦恼,或病痛,更常常伤害他人,致使家庭不和、夫妻反目,不幸的事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则可造成互相争吵,殴斗闹事,不得安定。如发展下去,事态扩大,则可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祸。总之,由于气禀性所造成的恶果,实在太可怕了。所以气禀性是伤害人的天性的头号祸首。人们使用气禀性,不论对待近人或远人,都不会产生好的后果。试想用脾气对待夫妻间,或用脾气对待子女、兄弟或朋友,其后果怎样呢?只能事与愿违。例如,对子女溺爱固然不对,但动辄打骂,拿孩子出气,这样,能教育好孩子吗?岂不知对孩子越打骂,他内心里和你距离越远,你越难掌握他。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因为一个人在大发脾气的时候,多半失去理智,有时由于一时的不能自控,竟而干出来不可挽回的蠢事。从“五行性理”(木火土金水)的角度来讲,凡是气禀性,都属五行性理的阴面,越生气越积聚阴气,越容易生病。同时,发脾气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对人的健康损害更大。它可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有的人,由于一刹那的暴怒,而造成几个月甚至几年不能治愈的疾病,比如脑血管病,不就是明显的例证吗?故凤仪先生提出“化性”(化除气禀性)之说,正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气禀性是怎样引发的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协调而发动禀性,不仅使个人精神痛苦,且伤害他人的感情。例如夫妻之间,我让他(她)做的事情,结果不合我心,或者与我的要求相反,我便大发脾气。又如孩子不听话,或学习成绩不理想,便大发雷霆。实际来讲,这不叫教育,而是发泄愤怒,拿孩子出气,怎会产生好的效果呢?又如上级对下级,大动肝火时,往往不考虑效果,用挖苦的语言,严加斥责,结果增强了下级的抵触情绪,即或勉强听从了,也是口服心不服,正所谓“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二是由于事不遂心引发了禀性,往往坎坷逆境接踵而来。这时,不免怨天尤人,情绪消沉,不论在家在外,总是心烦气躁,屡发脾气,不仅损害健康,且闹得全家失欢。这样,不仅逆境无转变,且愈益加重心灵上阵痛。恶性循环,愈陷愈深。如此看来,发脾气动肝火,既突破不了难关,也扭转不了局面,只不过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而已。三是由于人与物的关系而发动禀性。人生活是时刻离不开物质的,离开物质便无法生存。人在物质不能满足要求或不能得心应手时,也会发脾气。如那些由于对财物的争贪计较,争斗不止,甚或酿成同室操戈的悲剧。待惨痛的恶果出现了,始知后悔,但为时晚矣!气禀性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触目惊心,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气禀性给个人、家庭、社会以至人类所造成的痛苦与灾祸,其严重性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佛家把“瞋”字列为三毒(贪瞋痴)之一,并提出了“怒火能烧功德林”的教导。那么禀性发作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呢?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一,看他人的不对。我们先从自身反思一下,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发过脾气,生过气,可是在生气之前心理是怎样想的呢?就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绝大多数是由于看对方的不对而引起的。尤其是亲人近人之间,认为他(她)没按我的意愿去做,或说话不顺耳,总是寻思我对、他错,轻则不满意,重则发脾气,对方如表现出不服气,顶撞我时,我便很可能火冒三丈,秽言相加。开始时,往往是由于一点小事引起,但在争执不下时,便逐步升级,用挖苦的话语揭人短处,去刺痛对方的心,企图用恶毒的言辞压倒对方。这时,冲突的性质已经变了,不再是为开始的那一点小事,而纠缠在彼此感情的伤害上,谁也不肯少说一句,结果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拳脚相加,竟而打得头破血流。这还仅仅是发生在家庭中,如果发生在社会人群中,便很可能变成一场惨不忍睹的悲剧了。归根结底,这场争端,实起因于“看他人不对”。(实际上不一定是他人的不对)此事,如果换作另一种精神境界,以天性为主,来处理这个问题时,便很可能出现另外一种与上述完全不同的情景。在争端一开始时,如果有一方用上“怨我呀”(诚心实意的)三个字,也许就此雾消云消、雨霁天晴了。自责精神是解决人我矛盾和“化性”的一种最有效的法宝,可惜很少有人运用它,这就是动禀性发脾气的关键所在。因而形成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操纵在他人手里,由于他人的不对你就生气,致使自己的苦乐无法平衡。换言之,也就是你的心理情绪,任由他人拔弄,多么可怜!其二,发动禀性另一个心理根源是一个“仗”字,是仗势的仗。做父亲的为什么敢于打孩子呢?心想,因为他是我生我养的,有权管他(有的国家打孩子是犯法的);为什么丈夫敢打妻子呢?因为她是我花钱娶来的,我胳膊粗力气大;为什么得理不让人呢?因为仗着有理;上级为什么敢随便斥责下级呢?因为他是我的部下,我有权管他;老板为什么敢压制工人呢?因为我有钱有权,可以解雇他。如此,等等。总之,上对下,可以随便动禀性、发脾气,只是一个“仗”字在支使着。所以禀性与“仗”的关系,正如火与风的关系,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看他人不对,是动禀性的导火线,那么仗势的心理,就相当于助燃器。所以凤仪先生说:“好看他人不对(生气),正是个人不对”。这话怎么讲呢?他本来不对,还不许我寻思吗?我们可以就此做深一步研究,在寻思他人不对时,心头之气能平和吗?不是恼就是怨,严重时必要动怒,这样,既污染了个人的心性,又无助于他人的改过。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为了他人的无理而生气,便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其实,行为无理的本人不一定受到惩罚,而你却因此气得昏头脑胀,身心俱损了,这不是你当即受到“惩罚”了吗?所以说看他人不对而生气正是自己的不对。当然,在你能容忍和理解对方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善意的批评和教育是必要的。气禀性形成的远因是什么呢?一是遗传因素。通常的理解是父母生理上的某些特征可从子女身上体现出来。然而,子女的性格与气禀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遗素的道理,就少有人重视了。这方面的实例很多,仅举一例,可见一斑。张某,女,她的大女儿,气质特殊,个性愚鲁,好生闷气,哭起来没完。三、四岁时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时,她常常无缘无故,偷偷地狠劲掐人一把,掐得别的小孩哇哇大哭,而她却悄悄的跑掉了。父母常因此向人家赔礼道歉。对孩子虽严加管教,但毫无效果。好像在孩了的心灵中,有长期的积愤没有发泄出去似的。上学以后,性情仍是那样愚顽。有时冬季雪天,她心不顺,便站在雪地里哭,母亲把她拽进屋里,然后她仍回到原处去哭,直到哭够为止。二十岁以后,竟成精神病患者了,严重时,欲持刀行凶,时轻时重,长期不愈。这孩子为什么有这样性格和禀性,并酿成如此严重后果?只要看看她父母前期生活中的“表演”就清楚了。她父亲原来由农村进入城市,熏染上一些浮薄之习,便逐渐看不中自己的妻子了,夫妻反目,常闹纠纷,竟发展到对妻子拳脚相加,严重时,打得妻子昏厥倒地,不省人事。以后又闹离婚,离婚后又复婚,如此反复折腾,人为的灾难气氛,笼罩着整个破碎的家庭。妻子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了。殊不知,这些精神上的折磨,正是这个女孩先天生成的整个阶段,无形中为女儿注入了顽劣恶浊的气质,竟而毁了她的一生。但他们夫妻重归于好之后,所生的几个子女,心身均正常。从上述例子来看,一个人的性格与气禀性的形成,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先天的遗传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了。这个道理涉及“胎教”。凤仪先生说,讲“母教”不如先讲“教母”,其意义就在此。(可详见本书“胎教”部分)。二是环境熏陶。环境的熏陶是每个人气禀性形成另一个重要原因,其道理是明显的。古人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明一个人从小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可影响他一生的气质、禀性、品质、情操、能力、作为,等等。如生长在富豪家庭的子弟,生长在官宦家庭的子弟,由于父母到处受崇敬,受奉承,子以父荣,因而孩子也有自我高贵感,不好管教;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子弟,多能吃苦、耐劳,有朴素的性格;生长在不和睦的家庭,父母常相吵骂,孩子也必然好说粗言秽语。上学以后,所受的教育,对孩子们尤为重要。总之,环境对人的感染力是直接的,是最强的。因此,孩子的成长,其气质禀性无不打上环境熏陶的烙印。三是宿世业因。宿世的业因是指气禀性形成的较远的根源。即今生的气禀性,是由前生的不良习性和罪业形成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气禀性,是前生的罪业与习气在今生的赋性中的反映。凤仪先生说:“前生的习性就是今生的禀性,今生的习性就是来生的禀性”。这一提法与佛家“业力”的论点是一致的。关于业力问题,我国著名大学者梁启超在《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一文中有一段颇为精辟的解释,摘录如下:“业梵的名字,音译为‘羯磨’。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大约是各人凭自己的意志力不断的活动。活动反映的结果,造成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又成为将来活动的根底,支配自己的命运。仅就支配命运那一点说,名曰业果或业报。业是永远不灭的。除非业尽--意志停止活动。活动若转一个方向,业便也转个方向而存在。业果业报决非以一期生命之死亡而终了。死亡不过是‘色身’(物质所构成的身体)循物理的法则而聚散。生命并不是纯物质的,所以个人造业,并不因物质身体之死亡而消灭。死亡之后,业力会自己驱引自己换一个别的方向,别的形式,又形成一个新的生命,这种转换状态名曰轮回。懂得轮回的道理,便可以证明‘业力不灭’的原则”。很明显,禀性是业力的具体反映,所以它的根子是很深的,禀性是天性的大敌,是人的罪根,不仅搅得人们生活不安宁,且极大地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常常弄得人们痛苦不堪。因此,化除禀性,便是拔出人的罪根,是凤仪先生“性理学说”的关键。那么怎样能化除禀性呢?先生常说“找好处”(找他人的优点),“认不是”(认识自己错误),认因果(认清对方犯错误的根源),便是“化性”的关键。…待续…王凤仪简介王凤仪老善人(1864~1937年)是位农村长工,未曾读书,因笃行忠、孝,自诚而明。三十五岁,往救友人杨柏,行至中途,天垂异象,黑夜见白日,遂明道。三十八岁,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彻大悟,发明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世,普度群伦。王善人讲道,语似俚俗,而意境深远,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经教,权宜说法,活泼自然,不仅足为圭臬,且为经天纬地之大经大法。其要旨在教人尽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王凤仪告诉我们:人生的富贵贫贱、否泰苦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欢迎转载 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