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焊接质量控制措施和工程创优
1 质量控制和工程创优目标
1.1 努力提高受监焊口的无损检验一次合格率,确保达到97%以上;
1.2 锅炉水压试验一次成功,无渗漏;
1.3 保证机组投运后安装焊缝无渗漏;
1.4彻底消除传统的八项(即烟、风、煤、灰、水、汽、油、氢)渗;
1.5 严格执行焊接工艺,提高焊缝外观工艺水平;
1.6 加大在焊接切割作业中成品保护力度,不留基建痕迹。
2 对影响焊接质量的人、机、料、法、环实行全过程监控
2.1 加强对本工程施工的焊接人员管理
2.1.1 所有焊接作业人员(电、气焊工、MIG焊工、热处理工等)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焊接质检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电力公司或省锅炉压力容器监察委员会颁发的资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
2.1.2 参加本工作无损检测的人员须经培训考核,取得国家电力公司或省锅炉压力容器监察委员会颁发的Ⅱ、Ⅲ级证书,并必须在有效期内;
2.1.3工程的焊接作业和无损检测工作必须严格按已批准的作业指导书和工艺措施执行;
2.1.4 焊接质检员和焊接技术人员必须深入现场,监督和指导施工。
2.2 加强对焊接机具的管理
2.2.1机械设备经过认可,并确保性能可靠;
2.2.2 加强焊接机具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2.2.3 及时维修已坏焊接机具。
2.3 加强对焊接材料的管理
2.3.1 焊接材料管理人员必须经培训(公司组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3.2 焊接材料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焊条库管理制度进行焊材管理;
2.3.3 切实做好焊接材料的入库、堆放标识、烘焙、发放、回收工作;做好焊接材料的跟踪追溯台帐。
2.3.4 严密监控焊条库的温湿度;
2.4 加强对焊接工艺的管理和全过程监督
2.4.1 坡口制备不合格或对口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焊口,焊工必须拒绝施焊;严格焊接工艺的执行,所有焊口均采用手工氩弧焊打底工艺,保证管道的内部清洁,提高焊缝的工艺质量;
2.4.2 严格执行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工艺;
2.4.3 质检员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焊接工艺、质量的监督检查,对锅炉本体范围内的焊口、外径大于等于159mm和工作压力达8Mpa的焊口焊缝进行100%的外观检查,其它焊缝的抽检率不低于50%,并及时对每位焊工的焊接工作进行跟踪和检验,及时处理焊接缺陷;
2.4.4经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焊口由焊接项目部焊接技术员/专工负责填写一式三联的《金属试验委托单》,并经焊接二级质检员签字后交试验中心金属试验室,并留存金属试验室接收人经签字后的留存联,金属试验室按规定对委托焊口进行各类探伤;
2.4.5 每天施焊的焊口的探伤结果,必须及时以信息反馈单形式反馈到焊接技术员处,以利焊接技术人员对该焊接工艺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估;
2.4.6 无损探伤的报告经业主方/监理工程师认可,对不合格的焊口,由金属试验室及时签发返修通知单;
2.4.7 不合格焊口全部返修,直至合格,但同一位置的挖补返修不得超过2次;
2.4.8 焊缝外观工艺水平较差的焊工不允许参加受监焊口的焊接工作;
2.4.9 当日焊口无损检测一次合格率在控制线(日合格率85%,连续两天的合格率90%)以下者,立即停焊,须经再练习合格后方能再上岗;
2.4.10 返修通知单的收发,以及缺陷的返修处理均作好签收记录;
2.4.11 所有焊口的X光底片保持必须有的清晰度,底片上编号清晰,并妥善保存;
2.4.12 严格执行三级验收制度,上一道检查验收不合格不得转入下一道验收;
2.4.13 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改善焊接工艺方案,提高焊接质量;
2.4.14 制定焊接工艺质量管理措施,实行工艺质量奖惩制度,致力于提高焊接工艺质量。
2.5 加强对焊接施工环境的管理
2.5.1 焊接施工前必须创造可靠的环境条件;
2.5.2 施工作业必须具备可靠的防风挡雨措施;
2.5.3 雨雪和严重潮湿天气,没有可靠的措施和合格的环境,不得进行焊接作业;
2.5.4因设计或其它原因造成的焊接环境位置条件困难时,要通过调整施工工序和焊接措施来保证;
3 细化焊口标识规则
3.1 所有受监焊缝均进行标识,且这些标识不对母材造成有害的污染和有尖角的不连续标记。同时,这些焊缝标识将便于识别和跟踪,直到安装完成;
3.2 焊缝的标识采取焊口编号图、现场标识、记录标识相对应的方法,现场标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3.2.1 点焊焊缝标识钢印钢牌
3.2.2钢印标识
3.2.3 低卤素含量(<250mg/g)的记号笔标记。